春天到了,大院里的法国梧桐树上冒出了许多嫩绿的小芽,小小的,没有完全张开,乍一看有点像刚长成的花蕾。
一天,我带着刚满3岁的儿子在大院里玩耍。他瞪大眼睛看了一会儿,高兴地说:“大树要开花了!大树要开花了!”
我问他:“这大树枝上没有花苞苞,怎么会开花呢?”他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包在一起的叶子,神气地告诉我:“这不是吗?!”
我解释道:“这不是花苞苞,这是叶子!”
儿子小嘴嘟哝着:“叶子是大一点……一片一片的,花苞苞是很小……一团团的。”
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具体很形象的,如果我硬说这就是叶子而不是花苞,他一定会很困惑。于是,我对他说:“那好,以后妈妈每天带你来看一看,看看这棵树上到底是会长出叶子来,还是会长出花朵来。”
以后的一段时间,每天去看树就像他盼望牡丹花开一样,成了他的热门话题,也成了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必需做的一件事。
一天天地过去了,梧桐树上连一朵花也没有开出来,有的只是那一片片在春风中摇来摆去的嫩绿的小叶子。这一下儿子可失望了,但他确实相信了:原来那长在树枝上的小苞苞真的是小叶子而不是小花。
这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,得出了结论,而不是妈妈或成人强硬地灌输给他的。这一点,对他的智力发展来说,是很重要的。